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在飲控或減重過程中,許多專家或營養師都會推薦大家在這期間,可以選擇GI值較低的食物,但GI值到底代表什麼意思?控制GI值真的能幫助飲控與減重嗎?今天宴麥編就帶您從基礎開始,認識GI值與飲控減重之間的關係,以及為什麼說燕麥是中GI值的寶藏食物。
GI值全稱為「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」,此數值是用來衡量食物中的「醣」,轉化為體內葡萄糖速度的指標,對應的基礎為食用100g純葡萄糖後,人體在2小時內血糖增加的數值(葡萄糖GI值=100)。而其他食物的GI值,則是根據食用該食物後,2小時內人體血糖增加值,與前述純葡萄糖的血糖增加值相比得出的數值。普遍來講GI值越高,造成的血糖波動則越大,根據數值的高低可分為:
通常我們每餐中不會只吃單一食物,因此整餐的GI值同樣是重要的指標,透過搭配不同的食物,能將整餐的GI值有效控制,因此了解各種食物的GI值並學會有效搭配,是飲控或減重必需了解的方法。
GI值低的食物會越緩慢穩定地釋放葡萄糖,避免血糖大幅波動引起的飢餓感,這樣的特性在飲控與減重期間有非常大的幫助,有效降低飢餓感,就能減少因嘴饞導致胡亂吃或暴飲暴食的機率。但宴麥編也必需提醒大家,GI值僅是減重過程其中的輔助因素,減重最終還是要看對整體熱量赤字把控和運動習慣的養成,才能真正有效的達到設定的目標。
如果想對熱量赤字有更完整的了解,可以參考宴麥編先前分享的
減重該吃燕麥嗎?教您正確了解燕麥與減重的關係 >>> 點我閱讀
食物GI值為什麼有高有低,影響的因素有哪些?
前面提到GI值代表了攝入的食物後,對於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的反應。吃進高GI值的食物,血糖上升速度較快,促進體內胰島素分泌增加;反之,吃進GI值較低的食物,血糖上升速度較平穩,不同食物會有GI值的高低,可能受到以下原因影響:
膳食纖維幾乎不含熱量,並且難以被腸胃系統所消化,因此不容易對體內血糖的波動產生影響,像是蔬菜與未精製的全穀類,所含的膳食纖維較高,屬於GI值較低的食物。
食物消化過程中,碳水化合物會被分解為「單醣」;透過小腸吸收進入血液循環中,因此會影響體內血糖波動,而蛋白質會被分解為胺基酸;脂質則是分解為脂肪酸與甘油。胺基酸、脂肪酸及甘油並不會影響體內血糖變化,因此也有許多人建議在飲控期間提高蛋白質的比例。
越是經過多道精製程序加工的食物,通常GI值也會越高,其原理是加工過程往往會將完整的食材,透過物理的方式分解為較小的量體,而這些過程會使食材原來所擁有膳食纖維及微量元素大量流失,使其內本身具備的碳水化合物能更快速的被分解吸收,也因此提高了食物的GI值。例如:全穀燕麥去除麩皮與胚芽後,能減少烹調所需的時間,但就同糙米輾製成白米一樣,會流失原有的膳食纖維與營養元素。
跟前述食物的加工程度原理相同,食物在烹煮的過程或改變本身的型態,通常會變成更容易吸收消化的小分子,例如:稀飯較白米糊化的更徹底的澱粉,因此更容易消化吸收,所以GI值也較白飯來得高;另外部分原型食物也會因熟成狀況,影響本身的GI值。例如:綠香蕉較黃褐香蕉有更多的膳食纖維與支鏈澱粉,因此GI值也更低。
為什麼燕麥是中GI值的寶藏食材?
燕麥屬於複合型碳水,能夠穩定釋放能量避免血糖過度波動。參考雪梨大學公開的研究資料庫,全穀燕麥屬於中GI中GL(GI值59及GL值12)。
絕大多數飲食文化的主食都會是全穀類,而全穀類主要是提供人體所需的碳水化合物。以華人主食的米飯來說,GI值根據米種有所不同,常見的品種大概都超過70;而以麵粉製作的各種白麵條則普遍80以上已在高GI的範圍,因此落在55~59之間中GI值的燕麥,就會是一種主食的好選擇。
前面提到高膳食纖維食物往往GI值較低,全穀燕麥中更包含一種名為「β-葡聚醣」的特殊可溶性膳食纖維,在吸收水分後能在腸道內形成凝膠狀物質,幫助延緩碳水化合物的消化與吸收,參考發佈於國際分子科學雜誌 (Int J Mol Sci.) 的研究報告,β-葡聚醣能穩定血糖水平,適量補充還能減少低密度膽固醇(LDL)的積累。在衛福部國民健康署出版的「植物為主飲食手冊」也有提到類似的說明。
保留胚芽與麩皮的燕麥類型叫做「全穀燕麥」,其中三大可食用部分,具備下列營養:
< 常食用穀物類粗蛋白含量 > 資料來源 -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
< 常食用穀物必需胺基酸EAA含量 > 資料來源 - 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營養成分資料庫
全穀燕麥所含的粗蛋白量,在常見的食用穀物中數一數二(見上圖.1),尤其富含九種人體必需胺基酸EAA(見上圖.2),能延長飽足感不易感到飢餓,並提供身體修護所需的能量。
除此之外燕麥還富含多種維生素與礦物質,包括維生素B群、維生素E、鐵、鎂等,在飲控的過程中維持營養的均衡。
GI值代表的是對於血糖上升速度的快慢的反應,並非代表該食物熱量高低,前面同樣提到食物中的蛋白質或脂質含量較高,也會讓食物的GI值比較低,但脂質的熱量轉化率是蛋白質與碳水化合物的兩倍多,像油炸食品、冰淇淋類的乳製甜點、堅果...等,其GI值未必高,但熱量卻是實打實的驚人。
除了本身具有血糖相關的慢性或遺傳性疾病外,普通人對於高GI食物其實不用過度避諱,甚至在運動前後這類情境下,可以透過高GI食物迅速補充能量。
低GI值的食物中,確實健康食物佔了許多,因大多數低GI食物,都多少具備低加工、較多膳食纖維或高蛋白質這幾個特點中的一項,但同誤區一所提到的,高脂質的食物同樣可能有低GI的特徵,所以不能僅憑GI值的高低來判斷,應該詳細看八大營養成份,並根據自身所需來進行飲食規劃。
如果您正在進行飲控可以透過以下幾種吃法,讓燕麥幫助您在這過程中是事半功倍:
避免即食沖泡燕麥,選擇烘焙燕麥、烤燕麥或其他全穀型態的燕麥產品,因為完整保留麩皮與胚芽的全穀燕麥,擁有更豐富的膳食纖維,尤其是重要的β-葡聚醣,能有效增加飽足感,避免嘴饞亂吃額外攝取過多的熱量,並且其他營養元素也更好的保留下來。
八種新奇口味,高纖脆燕麥棒系列全穀燕麥與堅果含量平均超過 66% >>> 來去逛逛
燕麥所含的蛋白質在穀物中名列前茅,並且與豆漿所含的蛋白質相近不遠,但還是無法與肉類與奶類相比,因此建議搭配無糖優格或低脂牛奶,這類的優質蛋白質,讓營養更均衡完整。
堅果多燕麥穀片高纖輕卡又低鈉,搭配鮮奶或優格,營養早餐只要 5 秒就完成 >>> 來去逛逛
以臺灣的飲食文化與習慣,要整天都吃燕麥著實不太容易,但我們可以選擇替代三餐中部分米飯、麵包等精緻碳水,或取代像是洋芋片這類高鈉、高油、高糖的三高零食。
此外,燕麥屬於全穀類,這類食材往往是不同料理變化的基底,因此可以嘗試多種變化的燕麥食譜,例如燕麥鬆餅、燕麥布丁、燕麥沙拉等,只要花點巧思不僅能豐富日常飲食,也能保持長期飲食控制的多樣性,避免飲食單調而影響飲控成效,不過宴麥編這邊要提醒,*如您有本身具有血糖相關的慢性或遺傳性疾病,關於飲食的選擇與建議請諮詢您的醫師或營養師*
參考上面宴麥編的分享,相信您可以深刻了解到,燕麥是種相當適合飲控期間選擇的低GI食物。只要掌握「選擇全穀燕麥」、「均衡搭配」及「控制熱量攝取」等三個原則,就能讓你在飲控或減重的過程中,吃得營養均衡又事半功倍。從今天起,試試將燕麥加入您的飲控過程的飲食計畫中。
<延生閱讀>
吃膩了大燕麥片?3種快速燕麥早餐搭配,加堅果營養更加分! > 點擊閱讀
cereal vs. granola 早餐麥片百百種,營養師建議早餐就吃這一種! > 點擊閱讀
麥片就是燕麥嗎?五種常見的早餐麥片種類,一次看懂燕麥差別! > 點擊閱讀
<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 >
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Glycemic Index Research and GI New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