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說到韓國美食,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現的可能是泡菜。
但如果你曾經坐在一張韓式餐桌前,你一定不會錯過另一位經常登場的主角——海苔。
無論是白飯上的佐料、飯捲的包覆,還是便當裡的香脆小點,海苔已悄悄成為韓國人日常不可或缺的風景。那麼,為什麼韓國人這麼愛吃海苔呢?
海苔(韓語:김,音Kim)在韓國並不只是食物,而是流傳千年的文化歷史。早在260多年前三國時代新羅王朝,就已出現海苔的紀錄,根據文獻《慶尚道地理志》最早的記載,一位婦人在蟾津江河口無意間發現木頭上附著的海藻,而帶回烹食,因其特殊海味口感,在民間廣為流傳,海苔就這樣走進了韓國人的飲食生活。
而海苔正式以韓文「김(Kim)」這個名稱命名,則是源於17世紀一位名叫「金汝翼(김여익)」的男子,他首次成功人工培植海苔,為紀念這項技術革新,便以自己的姓氏命名。至今,他的養殖地點仍被指定為全羅南道的紀念地。
在韓國,海苔的地位甚至高到有專屬的節日!自2011年起,韓國海洋水產部將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指定為「海苔節」。這天,韓國人會吃一種象徵福氣的傳統食物——福包(김복쌈),用海苔包裹五穀飯與陳年蔬菜,祈願新的一年五穀豐收、平安健康。
這個節日提醒海苔不只是佐料,更是一種傳承與祝福,是飲食文化的延續,是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智慧。
韓式海苔與日式海苔雖同為紫菜,卻各有風味。
日式海苔常用於壽司,口感偏薄脆、調味清淡。朝鮮海苔則具有凹凸不平、天然坑洞的特色,食用前才抹上香氣撲鼻的芝麻油或紫蘇籽油,再灑上些許鹽,簡單卻深得人心。
這種吃法不僅保留了海苔原有的香氣,更突顯了韓國料理強調「食材本味」的精神。
如今的海苔原料,多為人工養殖的紫菜,紫菜的養殖過程,必須在乾淨的淺海,方能繁茂生長。於春夏時節把紫菜孢子養殖於牡蠣殼上,將其固定於棚架,持續養殖至冬天紫菜成熟,漁民方能採收。
經過篩洗、去除雜質後絞碎、製餅、挑揀異物、烘乾、包裝等,隨後進入市場供海苔廠商採購,初次烘焙的海苔,在正式生產前,會依據色、香、味、形與口感等五個類項進行分級,各種檢測、篩選不良品後,接續調味,調味好的海苔經過再次烘乾、檢測,才會包裝、販售給消費者。
關於色、香、味、形與口感等五個類項的鑑定,主要是針對香氣的呈現、海苔呈現的顏色、烘焙後的色澤、口感的酥脆程度與化口性、海苔的厚薄程度、鹹度與回甘狀況等條件來辨別。
市面上的海苔種類族繁不及備載,判別優質海苔的重點,則能夠以組織、香味、色澤作為依據。 組織是影響口感的關鍵因素,壽司海苔需要具備薄脆口感、組織厚度均一、入口即化,然而薄脆的同時,仍須維持一定厚度,具備彎折韌性,才能夠完整包覆壽司與三角飯糰。
優質的海苔需要擁有海水的鮮味與香甜,即使是味付海苔的調味也不宜過重,抑制海苔原有的風味。烘烤後的海苔具有相當光澤,顏色深綠近墨綠者品質較佳。
海苔屬於紅藻類,富含膳食纖維、維生素A、C、蛋白質、鈣、鐵、鎂、鉀、碘與硒等營養素。
由於脂肪含量低、熱量不高,海苔也成為許多減肥族群的「解饞救星」,難怪韓國人三餐都有它的身影,從餐桌到背包零食袋,海苔無處不在。
隨著健康意識抬頭,現代人對零食的要求越來越高,既要好吃,也要營養。海苔,正是這樣的天然良品。
現在,宴麥森林為熱愛健康的你推出 官網獨家、期間限定 新口味燕麥棒【醬燒海苔】,將韓式海苔文化與營養主義完美結合!
🌿 嚴選好食材:來自韓國的鮮採薄鹽海苔,搭配全釀造醬油,香氣四溢
🌾 超高燕麥比例:每支含67%以上燕麥片,還加上多種堅果穀籽
🍍 豐富營養:每100g即含有相當於290g鳳梨的膳食纖維與90g脫脂優格的蛋白質
🍘 鹹中帶甜的日式甘口風味:吃起來層次豐富,讓人一吃上癮
*鳳梨膳食纖維參考值為每100g 含 1.1g 膳食纖維;脫脂優格蛋白質參考值為每100g 含 4.1g 蛋白質*
看完海苔的小知識,是不是想趕快品嘗新口味了呢?